
于保法,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免疫缓释库疗法发明人,主任医师美国德州大学(El Paso)兼职教授(2016) 美国健康科学西部大学兼职教授(2016)
1988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1990-1992美国UCSD博士后,1992-1994年Salk博士后,1994-1998 Assistant Adjunct Professor, UCSD. 在美期间主要从事癌症药物载体给药的研究和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他发明了利用肿瘤组织作为抗癌药物缓释体系的新概念和缓释库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缓释库疗法获得美国(2004)、中国(2006)、澳大利亚(2007)国家发明专利。于1998年回国以技术投资在东平农村创办泰美宝法肿瘤医院,济南保法肿瘤医院(2004),东平保法综合医院(2010),北京保法肿瘤医院(2012),美国ISO 药物公司(2016)
于保法发明的肿瘤缓释库治疗整合了化疗和免疫治疗的优点,通过介入的方式首次把两者结合并应用到了肿瘤内的治疗上。它集局部和整体治疗为一体,通过肿瘤内缓释给药,增加药物作用浓度和时间,既起到了化疗药物局部抗癌的效应,同时兼顾系统性免疫治疗的作用,从而弥补了其它疗法的不足,为癌症治疗,尤其中晚期的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特别对减少肿瘤的复发和抑制肿瘤的转移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肿瘤缓释库(UMPIC)治疗具备以自身肿瘤为抗原来源和自体疫苗的优点,也符合个体化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的发展趋势。他本人2000年1月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99山东省十大杰出留学科技专家”称号,2005年1月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铜奖奖章”及2005年获中国国务院颁发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2006年3月获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贡献奖”。出版专业书籍三本,发表缓释库治疗癌症论文数四十余篇。论文多次参加AACR和ASCO(2011)并被录用。截止2023年底,共治疗来自全国30余省、市、自治区、港澳台的70000余例肿瘤患者以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南非等11个国家的120余例国外患者,创造出一个个生命奇迹。2020年8月21日,已在美国FDA IND 申报成功,其成分配伍后进行肿瘤内注射应用,起到杀伤癌细胞并提高免疫力。
2004年10月于保法教授倡议,由共青团团中央、国家卫生部、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山东保法肿瘤治疗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三家医院承办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医疗扶贫万里长征”,从江西省瑞金出发,途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陕西等10个省市,为老区人民开展大病普查,送医送药、医务培训等服务,并为此次活动拿出300万元。沿途中总结出《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现状调查报告》。胡锦涛总书记对该报告高度重视,批阅后转到卫生部,该报告促进了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改革。2005-2007年间,于保法教授就“医疗扶贫万里长征”活动以及他关于癌症治疗的书籍和文章数次接受了CCTV《讲述》和《焦点访谈》栏目以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对他的采访。200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减轻患者负担,于教授在山东省率先推出了部分肿瘤“保效、限价”的措施,受到《齐鲁晚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于保法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济南市政协常委,十一届,十二届和十三届济南政协委员和致公党中央海外联谊会委员,致公党山东省委委员,致公党山东省委留学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济南市致公党常委,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科学抗癌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侨商投资协会理事,山东省侨商会副会长,济南市侨商会副会长,济南市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员联谊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