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保法:母亲河的孝子
在世界医学界里,食管癌是顽疾,许多医学家为了能在治疗食管癌上有所突破而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中国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艰苦奋斗了一生,有的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于保法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医学家。于保法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工作。1985年考入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1988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当年即被提升为主治医生。1993年被破格聘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副教授。1998年3月创办泰美宝法肿瘤医院。
天生我才必有用
对于保法来说,原则癌症学作为他毕生的追求和他的出身不无关系。他的家乡山东省有个泰安市东平县,位于鲁西南地区,紧靠滔滔的黄河,有人口近百万,虽然并不起眼,但却创造了一个世界之最。这里是世界食管癌的最高发病区,近年来该县的食管癌发病率居于千分之二点八左右!这个并不光彩的世界第一从小就激励着他,摘掉这个第一的帽子也就成了他一生的梦想。
少年时的于保法生活虽然清苦,但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却快乐无比!1958年,于保法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全家六口人。父亲于同林祖籍东平县,虽然不苟言笑,但为人忠厚老实,能吃苦耐劳,在运输公司当工人的他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母亲王玉珍就是东平人,没有工作,但她任劳任怨,终日操劳家务。
平静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文革期间,平日里规规矩矩的于同林被打成了反革命,工作没了,整天遭受着非人的虐待,在政治上又受到严厉管制,很快,于同林及其全家就被遣返回东平老家,本就不善言谈的于同林从此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原本幸福的家庭没有了往日的和谐与欢笑。在老家饱受煎熬四年之后,全家终于被通知回济南,可不久后,不幸又一次降临,他们被第二次赶回老家。已经年届六旬的于同林再也经不起这精神和肉体上的反复折腾了,于1975年因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年仅64岁。这段时间里,原本其乐融融的家一下子掉进了地狱,在本应该享受无限乐趣的少年时代,于保法却一次次的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父亲辞世之后,家里的生活就更窘迫了。为了维持这个家,为了把孩子们拉扯大,母亲不得不整天工作,帮别人做家务,做针线活,什么都做。生活虽苦,但于保法的学业却从来没耽误过,他很懂事,尽量帮母亲做家务,从不淘气。
那时的于保法就很善于思考,他看到医生给病人治病总会认真观察,自己也会想:如果我是个医生多好啊!这样不仅可以给家里赚钱,还可以给母亲治病。
于保法非常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学校,他很争气,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以此报答家人。1975年高中毕业后,他在东平县城当上了理发匠,但他仍没有荒废学业,他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少年时代的于保法希望学医、梦想着将来当医生,但文革时期文化荒芜,他没有这个机会。直到 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才给了于保法一个难得的成才机遇,他也很珍惜,通过自己的努力,于保法以出色的成绩,考入位于山东半岛的滨州医学院。
愿望终于实现了,但饱受煎熬的于保法并未安于现状,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家境,文革时期他和他的家庭遭受了太大的打击,至今母亲仍一人苦苦支撑这个家,本以为永无出头之日的他幸运地进入大学的校门,自然格外珍视,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感觉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得到。在滨州医学院学习期间,于保法学习非常刻苦,经常一学就忘了时间,总是到了半夜还舍不得回宿舍休息,同学们都亲热地称呼他为“于半夜”。可于保法并不是书呆子,他很善于思考,遇到不懂的东西他就来了精神,不攻克下来决不睡觉,而且由于他很专心所以学习的效率极高,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所收获。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在大学期间他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更重要的是它学到了很多关于医学的知识,这些知识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他成功的基石。
正当于保法在医学院苦读之际,噩耗传来,母亲不幸患上食道癌。这个消息对他来说打击太大,母亲一生辛劳,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就在自己快出人头地的时候他却染上顽疾。对于保法来说母亲就是自己精神上的依靠,他不能失去她。悲痛欲绝的于保法一边关注母亲的病情,一边更加发奋学习,他下决心将来要研究食道癌,为母亲治病,为天下千千万万的母亲治病。
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于保法如愿被分配到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工作,从而正式开始了对癌症特别是食道癌的研究。与此同时母亲的病逐渐恶化,不久于保法把母亲接到自己所在的医院进行治疗,小的时候,母亲为了自终日操劳,如今该是他回报母亲的时候了,这段时间里,于保法已有时间便要亲自照料母亲,同时他也拼命工作,发疯似的要研究出更好的治疗食道癌的方法,看着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度日如年,自己心理很不是滋味。
但她最终还是没有等到那一天,1984年,母亲在于保法的身边,带着对人世的留恋和对子女们的企盼,终于撒手而去。悔恨,悲痛,那时的于保法整天神情恍惚,像换了个人似的,但于保法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知道母亲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如果就这样自毁前程,九泉之下的母亲也不会明目。他发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让父母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
1985年,于保法成绩优异的考人中国医学院校的最高学府??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之后的于保法,对工作和学习的热情简直达到了痴狂的地步,有的时候为了研究一个课题甚至整日整夜的不吃不睡,他的身体了似乎蕴藏了无穷无尽的能量,永远不知疲倦。必要的时候他还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这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引起了圈内人士的震惊。
也许正应验了那句话,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吃得苦中苦的于保法终成人上人。
1988年他在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工作,当年即被提升为主治医生。1989年是全面丰收的一年。他的研究成果??核素标记的淋巴显像剂和骨髓显像剂和诊断胃小肠微量出血仪,获得国家专利。同年,他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世界核医学界大会,并在会上发表了他的学术论文《新的骨髓显像剂在恶性淋巴瘤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这一年,他获得国家科学委员会颁发的全国青年优秀奖,还取得了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创业经历之后,于保法终于由一位普通的研究人员成长为一位肿瘤专家,儿时的梦想实现了!
傲立绝壁一青松
在于保法的字典里,“停止”这个词是不存在的,他的骨子里透着一股傲气,他要战胜一切,他要攀登高峰。
由于医学领域的突出成就,于保法很快便受到了国外一些研究所的青睐。1990年初,于保法满怀希望,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从事肿瘤核医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于保法刚刚抵达美国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众所周知,美国的消费水平很高,加州的住房和租房费用高也是出了名的,这对于初来乍到的于保法来讲,实在难以接受。当初美国方面只答应提供研究设备,并没有保证提供住宿和生活的费用。但经历过艰难岁月的于保法并不看重这些,他看重的只是那里的研究环境。生活方面,于保法决定决不伸手要,他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起初,他一直睡在实验室的地板上。之后,他睡在了别人家的客厅里,但其前提是要为人免费看管花园。后来,他又曾为富裕的家庭看护两个孩子,总之,一切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于保法都曾尝试过。
在美国的这段时间,生活的压力虽然很大,但毕竟于保法得到了更好的研究条件,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于保法的研究比以往效率更高,但千万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外部条件在起作用,这是于保法自己奋斗的结晶。他始终没有忘记山东的那个食道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
在美国的研究室,于保法几年如一日的工作,平时经常工作到很晚,有时半夜睡不着也要到实验室来搞研究,饿了就随随便便吃些东西充饥,有时干脆就忘了什么是饿。
就这样,两年很快过去了,不知疲倦的于保法又开始在世界著名的苏克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这个研究所,于保法更是如鱼得水,开始在美国崭露头角,他的科研成果曾得到美国国家科技奖励基金16万美元的奖励费,同时他也被聘为该研究所的研究员,并于1993年被破格聘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副教授。
在美国站住脚后,于保法再接再厉,在肿瘤的临床治疗及药物载体研究上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终于在1994年他的“P16癌基金病变与转移”等4项研究成果引起轰动,他研制成功的4种抗癌新药,主要是药物载体缓适系统新药在临床应用上效果显著,正常情况下,注射一针这样的抗癌新药,其疗效可以保持15天左右。
在那以后,于保法开始致力于中美两国乳腺癌的研究,这对他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和他以往所研究的内容略有不同。喜欢挑战的于保法很快便投入到其中。美国人乳腺癌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中国,这其中必有原因,通过研究于保法发现癌基因P16与肿瘤的转移有关,这一最新的研究结果马上引起了高度重视,消息一传出,美国有关方面就立即着手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994年,于保法为了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推广造福更多的人,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美国药物载体工程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后,由于有先进的研究成果,迅速扩展为药物载体生产方面的大公司,拥有多项专利及产品销售代理权,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公司。
于保法在事业上是成功的,但他的家庭似乎并不成功。由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自己的研究上,他冷落了家庭,最后忍无可忍的妻子离他而去。也许这也是为科学付出的代价吧!于保法多次面对人生的选择,但他始终把自己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对他的妻子来说,这或许是不公平的,但对于人类的医学事业来说,这是莫大的荣幸,有这样极富奉献精神的医学家,还有什么病痛不能医治呢!
报得故土慈母恩
于保法的事业蒸蒸日上,科研条件,生活条件也越来越优越,对他来说,一切都很完美,似乎没什么可以追求的了。但越是在这种时候,于保法就越会想到东平县,想到那里是癌症高发区,许多人都和他母亲一样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于是于保法不顾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到国内,就在东平,他要建一所一流的医院,为家乡父老造福。在回国之前,于保法向医学院和研究所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众多美国同行都感到十分诧异,他们对这种举动不可理解,但于保法却很欣慰,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一切都是为了他所深爱着的祖国,为了家乡父老,叶落归根,他是炎黄子孙,是喝黄河水长大的,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对他来说义不容辞。
据有关资料显示,仅1996年,东平县有2100人因肿瘤病就诊,占全县75万总人口的2.8‰。整个中国的肿瘤发病率也远远高于欧美国家,但与此应的是相对来说中国的肿瘤医院却少得可怜,在美国平均40万人口就有一家肿瘤专科医院,而中国平均1000万人口才有一家肿瘤专科医院,在农村条件就更艰苦了。对这一点,于保法深有体会,他决定在农村建这所医院,让他母亲的悲剧不再重演。于保法曾说:“毛泽东主席早就讲过,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中国有8亿农民,这是中国的国情。我要把自己的知识带到农村,以便利农民对肿瘤的早期普查、诊断和治疗。解开东平及其周围地区肿瘤高发之谜,这是我的愿望。”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94年,四年前的那个普通的肿瘤医生带着他的研究成果,带着他的满腔热忱回到了祖国。那时的于保法仿佛又回到了四年前,那段艰辛的创业历程让他磨齿难忘,自己的韧劲儿使其在逆境中创出了一点成绩,如今他依旧有那股韧劲儿,这次他要建肿瘤医院,他一定会成功!
于保法一回到国内,他的惊人之举,马上得到了国内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卫生部原部长陈敏章曾亲切接见于保法并鼓励他要做好此事;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对他的举动也是大加赞赏,并委托省科委主任致信,盛赞于保法有一颗悠悠赤子之心,使众多留学归国创业青年的模范,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山东省泰安市及东平县的各级领导更是极为重视,并想方设法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条件,只要他们能办到的决不含糊;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总领事也为于保法的回国创业举办庆祝活动,总领事并为他题词:“先行一步,必成大业”。对这一切,于保法后来深有感触地说:“回国后最大的感受,是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就没有医院的今天。”
就这样一切如期而知,可万事开头难。这个工程的总投资额,包括土建工程和各种仪器设备,共3800万元人民币,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但于保法坚持自己筹措,决不为国家增添负担。可说归说,真正要筹出这笔钱来却非常困难,于保法把毕生的积蓄都拿了出来,有千方百计地拉赞助,筹集资金,为了建这个医院,他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尽管有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但毕竟医院是建在农村,许多条件都不符合要求,于是很多困难接踵而来。从立项到设计,从施工图纸到具体工期,从仪器设备的定购到起运到安装,大大小小的是于保法都要亲自过问,生怕哪里出了差错,治学严谨的他对待建筑工程同样一丝不苟,每每有了影响工程的事发生,在小的事,他都不会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于保法惊人的毅力终于有了回报,两年多后,一所现代化的医院拔地而起,这所建在庄稼地上的肿瘤医院至此正式投入使用。而于保法为此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谁也算不清楚,不停的奔波忙碌,没日没夜的工作。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大洋彼岸的加州飞回国内,飞到山东和东平,总计有近50次,可以绕地球几十圈,搞科研的时候,他只是终日忙碌于实验室内,现如今,于保法也尝到了奔波之苦,但苦尽甘来,他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于保法也曾深有感触地说:“攻克癌症确实很难,但没想到在中国农村办医院,有些事情如攻克癌症一样难。”
终于到了丰收的时候,1998年3月28日,凝结着于保法心血与汗水的“泰美宝法肿瘤医院”在东平县稻香街西首正式落成!
泰美宝法肿瘤医院占地50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门诊楼、病房楼、机房等。其主要设备如直线加速器、X光刀、一滴血多功能诊断仪及导管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镇痛仪等先进医疗仪器都是直接从美国进口的,医院的各项设施齐全,技术先进。
医院落成伊始,于保法就广揽英才,很多在肿瘤研究上颇有建树的专家纷纷而至,在这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为了节省开支,提高效率,于保法决定内部也不完全分科,院长、副院长及各科室都在一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不会有人员上的重复和浪费,效率自然很高,那时全院只有70名医护人员及各类人员,但医院的运转依然井井有条,足见效率之高。为了方便医疗,使病人随时得到最快的治疗,在医院的管理体制上,于保法采用整合管理观念。这种管理观念是他从美国学来的,但他并没有完全移植,根据实际情况,于保法有采取了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医院的发展趋于合理化。
在治疗方法上,于保法提出了肿瘤整合医学的新概念,就是有机地、合理地把各种有效方法融合在一起。于保法采用抗癌克隆进化理论,使用“缓释库疗法”来治疗肿瘤,其方法是把高剂量的药物直接注射到肿瘤之中,让药物在肿瘤里停留,起到缓慢释放的作用,利用肿瘤组织自身做缓释库,把癌细胞和抗癌药物连在一起,癌细胞要生存就要吃药,吃药后就会死亡。这种方法一般在半个月内就可以把癌细胞杀死,待肿瘤死了之后再吊中药排毒,而且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是将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于保法善于研究,勤于思索,他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治疗方法,既达到了最大限度杀死癌细胞、保护正常组织的目的,又使“手术不用刀”,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于保法不断摸索出了肿瘤学的很多规律,通过自己不断的深入研究,才有这些先进的治疗法法诞生,其中有很多方法都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有的还是国际首创。
对待病人,于保法则尽量给于最大限度的帮助,决不让一位病人因为经济愿意而耽误治病,这一点赢得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尊敬。
泰美宝法肿瘤医院正式营业之后,接待的第一位病人是县里一位患了胃癌的农民。在别的医院要做手术,要花费十几万元,在这里他不用开刀,而且只花了一两万元。由于效果好,费用低,全国各地的癌病患者络绎不绝,一时间泰美宝法肿瘤医院成了全国的焦点话题,于保法也迅速成为闻名全国的肿瘤专家,并以其仁爱之心,高超的技艺,勇于探索的精神,成为了人们模仿的对象。
医院正式开业之后,身为董事长和院长的于保法时刻关注着医院的发展,一直致力于对癌症的研究。为了找出东平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摸清全县癌症的发病情况,他不辞劳苦对全县18个乡镇进行了义诊和普查。同时,于保法还担任着滨州医学院客座教授。另外,他也并没有放弃在美国的事业,于保法还是美国苏克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副教授,美国药物载体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由于以上的原因,本已工作繁重的于保法不得不往返于中美两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对他的身心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他并不惧怕这些,还准备开始进行另一个重要课题的研究。当然他也并未因此而疏忽了医院的发展,他计划在三五年内达到国际先进医疗机构水平,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中心注册的专科医院。逐步走向国际化,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泰美宝法医院。
于保法的感人事迹就像和煦的春风一般吹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各种新闻媒体不断对他进行追踪报导。中央电视台曾为他拍摄纪录片《中国人??母亲河的孝子》,在报导中于保法几十年的艰辛历程被如实展现在观众面前,成长中的辛酸,创业时的波折,对于这些,于保法至今好历历在目。这集节目于1998年2月播出之时,当即感动了无数人,播出之后,影响强烈。于保法也受到很大鼓舞,加倍努力回报父老乡亲的厚爱,全身心地投入到肿瘤的治疗与研究之中。
看到今天的这一切,最初,对于保法回国感到疑惑不解的人终于彻底明白了他的感受。他的导师沙诺?苏库玛女士是在美国肿瘤研究方面很有影响的专家,她说:“于在美国学习很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当他在美国告诉我要回中国时,我感到很震惊,因为他在美国发展得很快,将来一定还会有更大的作为,但是他决心回到中国农村。他告诉我,他要为家乡贡献他的知识,这儿的人民需要他。现在,我理解他为什么回到这儿来了。”
在国内开办医院并闻名全国的同时,他的声誉与日俱增,而且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在美国,他还从事了大量的侨社活动及中美双方的医学交流活动,并受到社会各界的称道。
1995年,经过多方努力,他促成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与山东省滨州医学院的友好合作,对于保法来说,这两个地方见证了他从成长到辉煌的历程,是他终生难忘的地方。在签署了合作协议之后,说放在医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并深入研究了于保法等人的成果,取得了更加可喜的成绩。
儿时差点辍学的于保法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一直非常关心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常尽自己所能向国家捐款。1997年7月,于保法开始长期资助两名东平县农民的孩子上大学,几年过去了,他一直没有中断过,并打算等他们成才之后,继续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
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于保法无怨无悔,他曾感慨地说说:“我们这一代人上大学、读研究生都是国家供应的,这是人民的、国家的恩情。我现在资助大学生,也是对人民、对国家的恩情的一种报答,我把这也看成是自己的应尽义务。”
于保法有一句名言:“做人当如傲立绝壁之松??坚韧不拔!” 他实际上就是这样一棵青松,不管生存的条件如何恶劣,都能顽强生长,并傲视群雄。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中,他的这种青松般的精神是他成功的钥匙,打开了他通往成功的大门。癌症被认为是当今医学界最难攻克的一块阵地,但于保法相信,有志者事竟成,青松方可挺拔于绝壁之上,傲寒而立,更何况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一个真正的强人永远不知道什么是不可能,于保法也不知道,他只会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于保法还要继续他的事业,将来他要走向怎样的辉煌我们不清楚。但我们只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够从他的事迹中得到启迪,和他一样刻苦钻研,不断进取,并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