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于保法
全新的肿瘤治疗方法——“缓释库疗法”突破“化疗悖论”
从20世纪中期以来,化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三大常规技术之一,化疗药物也在不断的更新,但是目前化疗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为什么会出现药物的更新和临床效果不能成正比的现象呢?要想实现肿瘤临床疗效的提高需要实现什么样的突破呢?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采访了留美学者、著名肿瘤专家、济南保法肿瘤医院院长于保法教授,请他从化疗悖论的角度分析探讨癌症治疗需要实现的突破。
记者:肿瘤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现在的治疗好像对肿瘤都束手无策,您能谈一下现在的肿瘤“化疗悖论”现象吗?
于教授:现在的肿瘤治疗技术中,手术是最简单的物理治疗方法,在治疗区域内尽可能切除病灶,除早期病例外,中晚期病人仍然不能遏止病灶转移。而且,发现一处肿瘤就割掉局部或一个器官,这个人还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吗?这些病人已经变成生理和心理受到极大伤害的“残疾人”。这在西方文化浸染的病人尤其不能接受。我本人就接触到不少癌症女患者,宁死也不让割掉乳房失掉女人的尊严。最成熟也最常用的要数肿瘤化学治疗方法了。目前国际公认的医疗理论,杀灭癌细胞的标准药物,严格规范的手术程序,医生延长病人生命的真诚目的,整个治疗过程与情与理与逻辑,一切都无可非议,但效果却是那样令人尴尬。不仅病人要遭受疼痛、呕吐、脱发等生理和心理、精神的折磨,而且免疫力急剧下降,生命没有延长,反而加速了死亡。面对尴尬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化疗药物也是双刃剑,它不仅在杀灭癌细胞,病人全身的健康细胞也被它杀灭了。大家知道,悖论就是相互矛盾的逻辑等式,现在就出现在肿瘤的化疗中。对病人实施化疗,如果“投鼠忌器”只有坐以待毙;如果“枉杀一千不放一个”等于加速死亡,弄得医生和病人陷入了治也不是,不治也不是的两难境地。我把肿瘤化疗中的这种两难现象称为“化疗悖论”。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您所说的化疗悖论现象呢?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还是一个医学问题?
于教授:肿瘤细胞是人体正常细胞的变异产生的,变异的细胞具有比正常细胞更强的生命力和分裂能力,随着变异细胞疯狂增长,正常的组织或是被侵占,导致功能阻碍,或是因为变异细胞强大的能量攫取能力,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病人出现恶病质,免疫力的下降又进一步导致肿瘤细胞的疯狂生长。所以治疗的着眼点应该是祛除肿瘤细胞,同时保护和增强机体正常细胞的功能,套句话说,应当两手抓,两手硬。但是现在的肿瘤治疗方法却是只注意前一手而无视第二手。常规的三大疗法,手术、放疗特别是化疗,其打击的不单单是肿瘤细胞,而且包括正常的人体细胞,导致免疫力更加低下,肿瘤细胞更易于复发和转移。所以就出现了化疗悖论。医生本身应当先是一个好的哲学家,然后才是一个好的医学家;医生看病的过程就是一个哲学分析的过程,分析的准深透,才能理清治病思路。
记者:于教授,根据您的临床实践和中美几国的发明专利,化疗悖论应该如何消除?
于教授:作为一个医学创新者就要善于发现悖论,敢于突破悖论,才能促进医学发展。
化疗悖论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肿瘤治疗的发展,如不能解决,医生会受到误导。比如,为了杀死瘤细胞,化疗的剂量会越来越大。从常理上看,医生们没有错,他们是严格按照现代医学的思维和治疗规范要求做的;患者也没有错,他们是把自己生存的希望寄托在了医生的身上,可最终的结果是化疗剂量的增加并没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反而加速了病人的死亡。
在癌症治疗上,我国医学界一直都是紧跟国外的脚步,自己的创新比较少。许多医院和医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治疗模式,而且化疗的剂量越来越大,患者用的化疗药物和辅助药物越来越多,当然医院的收入也就水涨船高,所以很少有人要冒着风险去突破这些悖论。这种现状,也不是说只有我自己看到,别的医生可能也发现了,但不一定都敢去说,都敢去做,虽然现实已经证明了传统治疗的上的缺点和错误,甚至连病人也可能都已经意识到了。
党和国家早就号召我们要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我看医学领域的创新从肿瘤治疗领域来突破更有意义,因为目前肿瘤的危害严重程度早就远远超过了SARS的危害,据去年底的官方统计,癌症已高居中国人死因的首位。
作为一个人大代表,就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就要对肿瘤专业负责,勇于创新,让病人从肿瘤治疗理念的创新中获得利益。我认为,对待化疗悖论,不能象解决普通逻辑矛盾那样,通过简单地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对传统的放疗、化疗、手术治疗采取统统排除的办法,而是认真去探索,把这个化疗悖论看作人的生命自身辨证结构对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折射,还是要到人类的哲学思维和方法论深层中去寻找线索和思路。
记者:你说的很对,只有不盲从,不断创新,才能消除化疗悖论,您是怎样在肿瘤治疗方面实现创新的呢?
于教授:经过翻阅大量文献和循序渐进地临床实践,我发现化疗悖论中的主要问题不是出在药理上,而是出在整体用药和血管用药途径上。所以我对药物配伍和用药方法进行了整体辨证重建,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方法??缓释库疗法。这种疗法是将抗癌药物与数种制剂相结合,直接注入肿瘤组织内,使肿瘤自身形成一个巨大的“药物仓库”,一方面使药物在肿瘤内停留时间延长几十倍以上,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将药物释放出来。药物将肿瘤组织浸泡其中,就象一把“液体刀”,有20多天的充分机会对肿瘤细胞组织实施围剿,逐层杀死。而使用常规化疗方法,药物经过血管进入体内循环,一路损伤正常细胞,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则已是强弩之末了。使用“缓释库疗法”约有95%的药物是长时间作用于肿瘤组织,渗透在身体中大约有5%的药物,但很快就被代谢掉了,对人体的免疫力远远构不成威胁,病人也就不会出现脱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能够正常生活甚至工作,生命也得到相对延长。1996年,在世界癌症89届年会上,我公布了这一新型治疗思路和方法,被与会专家誉为“癌症化疗用药技术的一次革命”。其后,这项技术获得美国专利和中国专利、澳大利亚专利,并逐步在美国和中国应用于临床。可以说“化疗悖论”被初步消解了。
记者:“缓释库疗法”是一项新的技术,也是对肿瘤传统治疗的一次创新,理论上可以对肿瘤的治疗起到一种革命性的作用,请问于教授,“缓释库疗法”临床效果如何?治疗的过程中有没有别的什么副作用?
于教授:“缓释库技术”1998年就已经被应用于临床,至今,东平县的泰美宝法肿瘤医院和济南市的济南保法肿瘤医院都在应用这些新技术治疗肿瘤。目前已经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南非、科威特、台湾、香港十余个国家和或地区及国内二十余个省市的近万例患者接受了“缓释库疗法”的治疗,疗效达到79.3%以上。像2002年《齐鲁晚报》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栏目报道的美国男孩安德雷斯、2003年《人民日报》报道的美国画家莫瑞尔、2004年《齐鲁晚报》报道的美国教师弗兰妮、2006年《经济导报》报道的科威特患者哈立德等都是曾亲身体验过“缓释库疗法”疗效的国际友人。
“缓释库疗法”治疗的过程是采用医用影像设备定位、国外进口穿刺针直接穿刺,就是穿个小针眼,治疗时间短,几乎无创伤,病人感觉不到痛苦,治疗后患者不需要特别静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没什么影响,早期病人照样可以上班工作。
记者:既然“缓释库疗法”已经获得了美国专利、中国专利和澳大利亚专利,临床应用疗效又非常理想,想必治疗费用一定很贵吧?
于教授:我回国创办医院的目的是报效祖国、为家乡人民服务,所以医院对费用控制十分严格,在我院就诊的患者的治疗费用大约相当于其他常规治疗的三分之一左右。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为医院制定了微利原则,对病人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一些来泰美宝法肿瘤医院和济南保法肿瘤医院就诊的特困患者还有比较大的优惠。
记者:非常感谢于教授和我们共同探讨了“化疗悖论”及其消解的方法,有机会我们还可以从哲学和逻辑的角度继续深入探讨“化疗悖论”的产生和消解问题,还可以对您提出的“癌魔空间结构理论”进行探讨,也欢迎各界朋友与我们共同探讨,这可能对整个肿瘤医疗事业都有好处。
于教授:也感谢新闻界的朋友和医学界的同行。人的智慧的挖掘也有一个广泛交流的过程,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事情,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对事业,对同志者,对人民群众都有好处。谢谢!